作為半導體器件的潛在致命隱患,Latch Up(閂鎖效應)一直是電子行業可靠性測試的重點。今天,SGS帶你深入揭秘這個“隱形殺手”,并詳解國際權威標準JEDEC JESD78F.02如何通過科學的測試方法,為芯片安全筑起堅固防線。 閂鎖效應(Latch Up):芯片內部的“雪崩”Latch Up是指集成電路在異常電壓或電流觸發下,內部寄生結構(如晶閘管PNPN、雙極晶體管BJT或ESD保護元件)被激活,形成持續低阻抗路徑,導致異常大電流(可達數百毫安)從電源流向地。即使觸發條件移除,電流仍持續,直至器件過熱或物理損壞。典型觸發場景: 信號引腳注入過流/過壓(如靜電放電、電源浪涌); 電源引腳電壓瞬變超過器件耐受極限; 高溫環境下寄生結構閾值降低(如結溫接近最大工作溫度Tjmax)。 危害有多嚴重? 物理損壞:硅片熔融、金屬互連熔斷、封裝材料熱損傷(EIPD,電誘導物理損壞); 系統級故障:引發設備死機、數據丟失,甚至引發汽車電子、醫療設備等關鍵領域的安全事故; 可靠性風險:導致 “無故障發現(NTF)” 問題,增加售后維修成本和品牌聲譽損失。 破解之道——JEDEC JESD78F.02標準的兩大核心測試為了有效評估芯片抗Latch Up的能力,JEDEC制定了全球通用的測試標準JESD78F.02。該標準定義了兩種核心測試方法,覆蓋芯片所有引腳類型,模擬真實應用中的極端應力場景。(1)信號引腳測試(Signal Pin Test) ■ 目標:驗證信號引腳(輸入/輸出/雙向引腳)對過流 / 過壓的免疫能力。 I-Test(電流注入法):強制注入正/負電流脈沖 (如±100mA),同時限制電壓在1.5×VmaxOP和MSV(最大應力電壓)中的較小值以下,避免非閂鎖損傷。 E-Test(電壓注入法):施加正/負電壓脈沖 (如1.5×VmaxOP),限制電流在預設閾值(如100mA),適用于高阻抗輸入或低電壓器件。 ■ 測試流程: 1. 引腳分組(輸入/輸出),預處理至邏輯高/低狀態(VmaxOP/VminOP); 2. 施加脈沖; 3. 監測電源電流,達到以下條件則判定閂鎖觸發: a 測試后電流值超出測試前電流值10mA; b 測試后電流值超過測試前電流值的1.4倍。 信號引腳測試流程圖 (2)電源引腳測試(Supply Test) ■ 目標:評估電源引腳對過電壓的耐受能力。 方法:對電源引腳施加1.5×VmaxSUP或MSV的電壓脈沖(哪個更低),同時限流設置為Ilimit=100mA+Inom(Inom為標稱電流)或1.5倍Inom(哪個更高)。 關鍵參數:避免電源因過流崩潰,需設置合理電流限制,確保測試有效性。 ■ 測試流程: 1. 上電:按照指定的上電順序給設備上電; 2. 測量標稱供電電流:在最大供電電壓VmaxSUP下測量每個供電引腳(或供電引腳組)的Isupply; 3. 施加觸發電壓,并在此期間量測應力電源(Stress Supply)的電流、電壓,以及相關電源引腳的電壓(Vsupply(s)); 4. 監測電源電流,達到以下條件則判定閂鎖觸發: a 測試后電流值超出測試前電流值10mA; b 測試后電流值超過測試前電流值的1.4倍。 電源引腳測試流程圖 為什么Latch Up測試是非做不可的 “防線”?進行符合JEDEC JESD78F.02標準的Latch Up測試,絕非可有可無,而是貫穿芯片研發、量產到市場準入的核心環節。 (1)可靠性認證的 “準入門檻” 等級劃分:根據測試結果,器件可劃分為免疫等級A(高可靠性)或B(基礎等級),并標注溫度分類(Class I/II,Class II需在Tjmax下測試)。 行業合規:滿足汽車電子(如AEC-Q100)、工業控制等領域對器件抗干擾能力的強制要求。 Latch Up免疫等級劃分(注:如有特殊需求,可以采取更嚴苛條件執行測試。) (2)研發與量產的 “質量防線” 設計優化:在芯片研發階段定位寄生結構缺陷,指導版圖優化(如增加保護環、調整阱結構); 量產管控:通過抽樣測試(最小3件樣品)篩查工藝波動導致的閂鎖風險,避免批量缺陷; 失效分析:結合脈沖源驗證和熱成像技術,精準定位失效引腳或結構。 (3)成本與風險的 “平衡點” 早期測試成本僅為現場失效維修成本的1/100,尤其對復雜SoC、功率器件等高價值產品至關重要; 符合JEDEC標準的測試報告可直接用于客戶審核,縮短產品上市周期。 SGS專業服務:從標準到落地的全流程支持作為國際公認的測試、檢驗和認證機構,SGS依據JEDEC JESD78F.02標準,可為你提供: 定制化測試方案:針對特殊引腳設計專屬測試流程,規避誤判風險; 高精度測試設備:配備帶溫度控制的閂鎖測試儀,支持寬溫域測試,滿足Class II嚴苛要求; 權威合規報告:出具含免疫等級、溫度分類及失效分析的中英文報告,助力產品全球市場準入。
在半導體制程中,超純水與濕化學品的純度堪稱 “芯片良率的生命線”—— 哪怕是微克級的金屬離子、痕量的陰離子雜質,都可能導致晶圓表面出現缺陷,直接拉低生產良率。而這些高純度流體從供應端到制程設備的 “最后一公里”,全靠輸送系統的聚合物材料 “保駕護航”。為確保輸送系統自身不成為污染源,SEMI F57規范應運而生,成為全球半導體行業在選擇聚合物材料與組件時最具參考性的準繩。 SEMI F57:解決半導體輸送系統的 “隱形污染” 難題在SEMI standard中,半導體廠務端的F系列標準聚焦系統級質量管控,而SEMI F57則專門針對超高純度(UHP)聚合物材料及組件—— 這類材料是超純水/濕化學品輸送系統的 “核心骨架”。 為同時滿足超高潔凈度與耐化學腐蝕的要求,半導體廠廣泛采用超高純度含氟聚合物來制造輸送系統組件,從管路、配件、閥門、過濾殼體,到傳感器、流量計、計量器等,幾乎覆蓋了輸送系統的所有關鍵環節。SEMI F57的核心目標,就是通過明確 “最低性能要求”,確保輸送系統的材料/組件不會成為“污染源頭”,讓末端制程使用的流體純度與供應端保持一致,最終保障芯片良率。 四大核心參數:直擊 “污染風險點”SEMI F57主要從以下四個維度對材料和組件進行嚴格管控: 陰離子污染 金屬離子污染 總有機碳 TOC 表面粗糙度 此外,標準還對材料的機械性能、物理性能、耐化學性、可靠性與可追溯性提出了全面要求。哪些組件要測?一張表理清SEMI F57的測試覆蓋范圍不同組件需滿足的測試項目各有側重。下表清晰列出了各類組件的強制測試要求: SGS專業支持,助力國產材料破局面對嚴格的SEMI F57標準,材料供應商與組件制造商需要可靠的合作伙伴。SGS半導體超痕量分析實驗室憑借頂級的潔凈環境、高端的分析設備與豐富的項目經驗,可為您提供全方位的測試與咨詢服務: 原材料把關:對顆粒、粉末等原料進行嚴格篩查。 生產過程監控:涵蓋機臺清潔度、包裝材料、純水系統及生產環境。 成品合規性測試:依據SEMI F57標準,提供權威的陰離子、金屬離子、TOC及表面粗糙度測試。 國產替代賦能:已協助多家國內超高純度聚合物廠商完成產品研發與合規驗證,助力實現國產化替代。
作為動力傳遞與運動系統的“骨骼”,軸類零件(如曲軸、半軸、傳動軸、轉向節臂等)承擔著扭矩傳遞、載荷支撐及精密運動導向的核心功能。其失效不僅會導致機械、設備或車輛動力中斷、操控失穩,更可能引發嚴重安全事故;同時,頻繁的非預期失效也會大幅增加零部件制造企業的售后成本及品牌聲譽損失。 本文將從技術視角系統解析軸類零件的常見失效模式、分析方法及典型案例,為您揭示“如何通過科學失效分析實現質量改進與風險防控“。 一、軸類零件的常見失效模式 軸類零件的失效本質是材料性能、工況載荷與環境條件共同作用下的失效行為,常見模式可分為以下幾類: 1. 疲勞斷裂(占比70%以上) 疲勞斷裂是軸類零件最主要的失效形式,尤其在承受循環載荷的曲軸、傳動軸、半軸等部件中高發。其特點是: 1)裂紋源:多位于應力集中區域。 2)斷口特征:宏觀可見“貝紋線”與“瞬斷區”;微觀表現為疲勞輝紋及韌窩形貌。 3)觸發因素:循環應力幅值超標、表面加工缺陷(刀痕、磕碰傷)等。 2. 磨損失效 磨損主要發生在滑動或滾動接觸的軸類部件(如輪轂軸承軸頸、變速器輸出軸),按機理可分為: 1)磨粒磨損:外界硬質顆粒(泥沙、金屬碎屑)嵌入摩擦副表面,劃傷接觸區。 2)粘著磨損:接觸表面因高溫高壓發生金屬粘合,隨相對運動撕裂形成溝槽。 3)微動磨損:軸與配合件(如軸承、齒輪)在振動載荷下發生微幅相對滑動,導致表面氧化-磨損循環,最終出現紅銹色磨屑(Fe?O?為主)。 其它失效模式還有變形失效、腐蝕失效等。 二、軸類零件失效分析方法 針對軸類零件的失效,采用“信息采集-宏觀初判-微觀驗證-機理溯源-改進建議”的全流程分析框架,結合多維度檢測技術,精準定位失效根因。以下為核心步驟: 1. 信息采集與失效場景還原 1)基礎信息:零件材料(牌號、熱處理狀態)、尺寸公差、表面處理等。 2)工況數據:使用環境(溫度、濕度、腐蝕介質)、載荷譜(最大/最小扭矩、循環頻率)、匹配部件(如軸承型號、齒輪齒數等)。 3)歷史記錄:生產批次、裝配工藝、維修記錄(是否更換過配件)。 2. 宏觀與無損檢測:鎖定失效位置與類型 1)外觀檢查:觀察裂紋位置、磨損形態、腐蝕產物顏色等。 2)無損檢測:磁粉探傷、滲透檢測、工業CT等。 3)尺寸測量:三坐標測量(圓度、圓柱度、鍵槽對稱度); 3. 失效模式判斷 根據送檢軸類樣品狀態宏觀分析初步判斷失效大類,如斷裂/開裂、磨損、變形、還是腐蝕等,然后進一步微觀分析,對失效模式進行確認。 4. 材料與性能分析:驗證制造符合性 1)化學成分分析:直讀光譜儀; 2)力學性能:室溫/高溫拉伸、沖擊韌性、硬度、扭轉強度等; 3)微觀組織:金相分析(觀察晶粒度、表面脫碳層等)。 失效分析工程師將以上各部分數據歸納總結,得出導致失效的原因,然后與專家顧問團隊討論確保分析結論準確,并提出針對性改進建議。 三、典型案例 某曲軸單拐臺架疲勞試驗早期開裂分析 某曲軸(材料C38N2)單拐疲勞試驗5.96萬次在連桿頸圓角與端面相交處開裂。圖1a為試驗單拐外觀,箭頭所示為裂紋位置,裂紋打開后斷口微觀觀形貌如圖1b,放射紋均收斂指向表面,為圓角附近表面線起源疲勞開裂。 取斷口源區截面金相樣品,制樣腐蝕后觀察如圖1c,斷口源區附近軸肩表面存在磨削燒傷層,圖1d在金相顯微鏡下測試磨削燒傷層深度約0.14mm。曲軸表面磨削燒傷層測試硬度為448-473HV0.2,表面正常區域測試硬度為567-578 HV0.2,磨削燒傷區域硬度明顯降低。分析認為,曲軸單拐早期疲勞開裂為表面磨削燒傷,疲勞強度降低導致。建議改進曲軸磨削工藝,對磨削過程冷卻潤滑進行合理控制。 注:曲軸開裂分析過程照片 四、SGS的價值:以專業技術賦能客戶產品質量升級 對于零部件供應商而言,軸類零件的失效不僅是“問題”,更是“改進機會”。我們具有經驗豐富的專家團隊,通過: 1. 精準的失效根因定位(避免“頭痛醫頭”式改進). 2. 全流程技術主導(檢測報告符合ISO/IEC 17025認可,可用于質量爭議仲裁). 3. 定制化改進方案(結合仿真與試驗數據,提供材料、工藝、設計多維度優化建議),助力客戶降低售后成本、縮短研發周期、提升產品競爭力。 五、結語 軸類零件的安全與可靠,是“設計-制造-檢測”全鏈條協同的結果。作為有責任擔當的第三方檢測機構,我們將持續深耕失效分析及檢測技術,以專業設備與資深技術團隊,為您的產品質量保駕護航。
專家云對話 聚力新視角 “專家云對話”是由SGS管理與保證事業群策劃發起的專訪類欄目,通過深度訪談對話,聚焦行業前沿動態,與各領域資深專家的深入交流,精準捕捉行業發展的新趨勢、新機遇與新挑戰,助力企業及時了解行業變革方向,為企業決策提供有力參考。 2025年9月10日,歐洲議會批準了對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法規的修訂法規。本期認證君特邀SGS管理與保證事業群陳慶今博士聚焦CBAM法規最新修訂要求,解析對產業鏈的深層影響。 近期,歐洲議會批準了對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法規的修訂法規,陳博請為我們介紹一下修訂法規對CBAM法規做出了哪些重要修訂? 規定免于繳納碳關稅的貨物質量閾值 原CBAM法規沒有規定進口貨物免繳碳關稅的具體量。修訂的CBAM法規規定,在初始時,一個歐盟進口商年度進口各類CBAM貨物總量不超過50噸時,可以免于CBAM法規義務,當然也無需繳納碳關稅。 注意,這個50噸不是一成不變的,歐盟會基于覆蓋99%的隱含碳排放量原則,按照規定的公式準確計算出“單一質量基閾值”(即豁免貨物質量),在根據公式計算出的結果與原設定值相差超過15噸時,會做出調整。如果修訂了這個“單一質量基閾值”,則從第二年開始適用新閾值。 當歐盟某個進口商年度進口的CBAM貨物總量超過50噸時,則需要為所有進口的CBAM貨物繳納碳關稅,而不僅是超過50噸的部分。 本要求適用于CBAM范圍內的鋼鐵及其制品、鋁及其制品、化肥、水泥四種CBAM貨物。無疑,這個變化讓很多國內企業松了口氣。但是請注意,這個50噸是基于歐盟進口商的,歐盟進口商可能從多個渠道進口CBAM貨物,所以不能簡單地以自己出口的貨物量計。當然,有了這個規定,國內企業可以在必要時找進口量少的歐盟進口商合作。 歐盟進口商提交CBAM申報的時間 修訂法規將歐盟進口商的CBAM申報時間推遲到每年的9月30日之前。原來規定的申報時間是每年5月31日之前。 原設定的5月31日申報截止時間存在不合理性,對歐盟進口商而言過于緊迫。貨物隱含排放量的計算需以上一年1-12月數據為基礎,最早需從次年年初啟動核算;后續還需完成申請驗證、獲取驗證報告、向進口商傳遞材料,最終由進口商向CBAM注冊簿提交信息,全流程環節繁多。 尤其在采用實際數據而非默認數據核算排放量時,耗時更長,5月31日前完成幾乎難以實現。將截止時間調整為9月30日后,各環節時間得以充分保障,可有效確保申報工作按時合規完成。 隱含碳排放量的計算方式 修訂前的CBAM法規要求隱含碳排放量必須優先采用實際數據計算,不可行才可以采用默認值計算。修訂后,改為既可以采用實際數據計算,也可以采用默認值計算,企業可以自己選擇。 這樣,企業可以綜合考慮計算和驗證成本,以及潛在的需繳納的碳關稅,選擇適合自己的計算方式。有的人可能覺得企業都應該選擇用實際數據計算,因為這樣得到的隱含碳排放量更小。但如果綜合考慮成本和碳關稅,其實不一定,這與下面介紹的對隱含碳排放量驗證的修訂密切相關。 隱含碳排放量的驗證 用實際數據計算的排放量,修訂法規規定還是要求需經認可的驗證方驗證,這個沒有變化。但是,對于用默認值計算的隱含碳排放量,修訂法規沒再要求需要驗證!因為用默認值計算確實沒有驗證的必要。這就可以為用默認值計算碳排放的企業節省驗證成本,也無需收集隱含碳排放計算的基礎數據。 所以,考慮到對隱含碳排放計算方式和驗證要求的變更,企業應該考慮是采用實際數據計算隱含碳排放量,還是采用默認值計算。采用默認值,一般排放量結果會更大,但是,可以節省數據收集、隱含碳排放量驗證的成本。針對這一點,作為國內的企業,可以跟歐盟的進口商客戶協商,確定采用哪種計算方式。 已支付碳價的采納 碳價可以簡單理解為在國內支付的碳稅。修訂法規規定,歐盟進口商既可以采用在貨物原產國實際支付的碳價計算可以少繳的碳稅,也可以采用貨物原產國的默認年度碳價計算可以少繳的碳稅。 相應地,法規同時規定,歐盟會從2027年開始確定并公布各個國家的默認碳價及其計算方法。 國內企業也可以試著分別采用實際碳價和默認碳價計算可以減少的碳稅,看哪個碳價可以減少更多的碳稅,就采用哪個碳價計算。 隱含碳排放量計算規則 修訂法規規定,計算“復雜貨物”的隱含排放量時,只有屬于CBAM法規附件I中的貨物,且原產于未被CBAM豁免的國家或地區時,才需要作為前體計算碳排放,不再需要另外制訂實施法案規定各類貨物的前體,這也是對法規的簡化。 貨物隱含碳排放量默認值的確定方法 修訂法規規定,當無法采用某個原產國的碳排放強度確定貨物的默認值時,將采用其他向歐盟出口CBAM貨物的國家中排放強度最高的10個國家的值確定。原版CBAM法規規定以歐盟最差的X%的歐盟ET EUS設施的排放量確定。這個新值可能比原來規定的值會更高,意味著需要繳納的碳關稅可能更高。 驗證方資質獲取 申報的隱含碳排放量需要有資質的驗證方驗證。原版CBAM法規規定所有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 ETS)的驗證方都是CBAM的驗證方。修訂后變為,這些機構也需要主動申請,獲得認可后才能獲得驗證方資質。所以,國內企業找驗證方時,要先查看驗證機構是否具有相關資質。 歡迎小伙伴們與我們互動,告訴我們您關注的話題及遇到的實際難題,SGS專家團隊將為您量身打造一站式解決方案,助力您應對行業挑戰。 我們將始終關注全球行業前沿動態,以持續的深度交流與專業洞察,為大家帶來更有價值的內容,敬請期待下一期“專家云對話”!
一.釬焊材料釬焊材料的基本要求:a) 合適的熔化溫度范圍,一般比母材的熔化溫度低b) 在釬焊溫度下具有良好的潤濕作用,能充填充接頭間隙c) 與母材的物理、化學作用應保證它們之間形成牢固的結合d) 成份穩定盡可能減少釬焊溫度下元素的損耗;少含或不含稀有金屬和貴重金屬e) 能滿足釬焊接頭物理、化學及力學性能等要求 二、釬焊材料的分類釬料可分為軟釬料(易熔釬料,熔點低于 450℃)和硬釬料(難熔釬料,熔點高于 450℃)兩大類。軟釬料主要包括:鉍基、銦基、錫基、鎘基、鋅基和鉛基等釬料;硬釬料主要包括:鋁基、銀基、銅基、錳基、鎳基、金基、鈀基、鎂基、鉬基和鈦基等釬料。 三.釬焊材料的選擇建議(1)從使用要求出發,對釬焊接頭強度要求不高和工作溫度不高的可用軟釬焊,對在低溫下工作的接頭,應使用含錫量低的釬料。要求高溫強度和抗氧化性好的接頭,宜用鎳基釬料。但含硼的釬料,不適用于核反應堆。對要求抗腐蝕性好的鋁釬焊接頭,應采用鋁硅釬料釬焊;鋁的軟釬焊接頭應采用保護措施。。(2)選擇釬料時,應考慮釬料與母材的相互作用。銅磷釬料不能釬焊鋼和鎳,因為會在界面生成極脆的磷化物相。鎘基釬料釬焊銅時,很容易在界面形成脆性的銅鎘化合物而使接頭變脆。用 BNi—1 鎳基釬料釬焊不銹鋼薄件時,因有熔穿傾向而不予推薦。(3)選擇釬料時還應考慮釬焊加熱溫度的影響。如對于已調質處理的 2Cr13 工件,可先用 B40AgCuZnCd釬料,使其釬焊溫度低于 700℃,以免工件發生退火。對于冷作硬化銅材,為了防止母材釬焊后軟化,應選用釬焊溫度不超過 300℃的釬料。(4)釬焊加熱方法對釬料選擇也有一定的影響。爐中釬焊時,不宜選用含易揮發元素,如鋅、鎘的釬料。真空釬焊要求釬料不含高蒸氣壓元素。(5)從經濟觀點出發,應選用價格便宜的釬料。如制冷機中銅管的釬焊,使用銀基釬料固然質量很好,但是用銅磷銀或銅磷錫釬料釬焊的接頭也不錯,后者的價格要比前者便宜得多 關于我們作為國際公認的測試、檢驗和認證機構,SGS焊接與粘接認證服務,致力于為優秀的工業制造企業提供全面一站式的資質認證與專家級焊接粘接技術支持,覆蓋軌道交通、汽車制造、風電儲能、航空航天、鋼結構等核心工業領域的企業資質認證和人員資質培訓服務,包括EN17460/EN15085/ISO3834/ISO21368/EN1090/國際標準焊接工藝評定與焊工資格考試/粘接工藝評估與測試等,SGS始終是您值得信賴的專業合作伙伴。
出于安全性、功能性以及節能降耗方面考慮,軌道車輛外部的車窗玻璃通常選用中空結構。中空玻璃是由兩片或多片ESG和/或VSG玻璃通過有效支撐將其均勻隔開,并在四周進行粘接密封后,從而達到良好的隔音、隔熱、保溫、采光效果的玻璃制品。為進一步提升保溫及隔音性能,還會在玻璃之間的空腔內充入惰性氣體。一般使用金屬框作為支撐,內填充干燥劑,以確保玻璃空腔內的空氣保持干燥。 說明:① 玻璃;② 絲網印涂層;③ 金屬框;④ 粘接膠;⑤密封膠;⑥惰性氣體。圖1 車門窗中空玻璃正面和截面示意圖(示例) 受材質及結構限制,多層玻璃之間僅能通過膠粘劑粘接到一起,無法施加其他機械輔助連接方法。以軌道車輛外門粘接的中空玻璃為例,假設膠粘劑失效,中空玻璃會分層,玻璃特別是外層玻璃的脫落不僅損壞了其整體功能,還會造成人員傷亡的后果,根據EN 17460體系標準規定,這類接頭具有高安全風險,被劃分為A1等級,企業必須對制造過程進行嚴格管控以杜絕風險的出現。以下為中空玻璃在生產和運行過程中常見的故障模式及相應管控要求。絲網印刷涂層(圖1-②位置,以下簡稱絲網印)問題 絲網印的尺寸設計缺陷絲網印不僅可以提高美觀度,還能保護膠粘劑免免受紫外線的照射而導致其性能衰減,在進行結構設計時要確保絲網印的寬度等尺寸滿足需求。 絲網印附著力問題如絲網印的附著力有問題會導致中空玻璃粘接結構失效,有傷害人身安全的風險,須根據體系規定進行選型并對生產過程進行管控,確保絲網印對玻璃以及膠粘劑對絲網印的附著力滿足要求。絲網印外觀問題對絲網印的生產工藝及制造過程進行管控,避免出現涂層干燥后厚度不均勻、表面出現凸點、花斑等問題。玻璃不密封問題中空玻璃粘接不良、膠粘劑的選型不當等會導致玻璃不密封,在后續運行過程中存在玻璃分層的風險。用戶企業發生過玻璃露天存放時,雨水進入到玻璃空腔的事件。這是由于粘接膠與玻璃之間局部存在縫隙導致,因此根據EN 17460體系標準要求對生產及檢驗進行策劃及管控是必要的。分子篩受潮或碎末問題中空玻璃分子篩是多孔吸附材料,被充填在金屬框中(圖1-③)用于對玻璃夾層中的空氣進行干燥處理。應對分子篩的選型、存儲及充填過程進行管控,避免分子篩受潮或者受到震動或較大外力后粉碎進入到玻璃空腔內影響玻璃的美觀度及可視度。玻璃厚度超差玻璃組裝完成后的整體厚度須符合圖紙規定。如玻璃超上公差,會“吃掉”玻璃和車體之間的粘接膠層導致其厚度變薄,如超下公差玻璃本身的粘接膠層變薄,這些均會影響設計師最初的設計及計算評估數據,應盡量杜絕這些問題出現。溢膠至可見面如果中空玻璃側面外露玻璃面上如有溢膠,可能會影響玻璃和車體之間粘接工藝特別是表面處理工藝,過程策劃時應考慮改善方法并對生產過程進行管控。夾層復合玻璃出現“雪花”或氣泡夾層玻璃是通過中間膜將兩層或多層玻璃復合到一起的玻璃,在破壞后不會像普通玻璃產生鋒利的碎片傷人,同時具有更好的隔音、隔熱性能,這使其在中空玻璃上廣泛使用。應對夾層玻璃的選型、制造工藝以及密封防護等進行管控,避免后期應用過程中出現“雪花”狀及氣泡等問題。玻璃“流淚”問題(油狀物流淌)如下圖所示,近些年軌道行業使用的中空玻璃中空層出現油狀液體流掛的案例不在少數,給用戶企業和生產商帶來很大的困擾。必須重視接頭的設計、產品的選型并加強對操作過程的管控,以杜絕此類問題出現。 圖2 玻璃“流淚” 關于我們SGSSGS焊接與粘接認證服務,致力于為優秀的工業制造企業提供全面一站式的資質認證與專家級焊接粘接技術支持,覆蓋軌道交通、汽車制造、風電儲能、航空航天、鋼結構等核心工業領域的企業資質認證和人員資質培訓服務,包括EN17460/EN15085/ISO3834/ISO21368/EN1090/國際標準焊接工藝評定與焊工資格考試/粘接工藝評估與測試等,SGS始終是您值得信賴的專業合作伙伴。
隨著工業4.0的深入發展,智能制造系統對自動化設備的可靠性、實時性與安全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在這一背景下,功能安全通信(Functional Safety Communication)正日益成為保障工業系統“本質安全”的關鍵支撐,被譽為現代工業的“數字生命線”。它不僅確保控制系統在正常工況下高效運行,更在故障或異常情況下,通過可靠的通信機制觸發安全響應,有效防范人員傷害、設備損壞和生產中斷。 什么是功能安全通信?功能安全通信是指在工業自動化系統中,為實現安全相關功能(如緊急停機、安全門鎖、速度監控等),在設備之間傳輸安全數據時所采用的高完整性通信技術。其核心目標是:即使通信鏈路出現故障,系統仍能以高概率正確識別并執行安全動作。與傳統工業通信不同,功能安全通信須滿足:高可靠性:低殘余錯誤率確定性:嚴格的實時響應能力容錯性:具備冗余、診斷、數據完整性校驗等機制互操作性:支持多廠商設備間的安全協同國際標準 IEC 61784-3 是全球首個專門針對功能安全通信協議的統一規范,定義了包括 FSoE(Fail-Safe over EtherCAT)、CIP Safety、PROFIsafe 等在內的多種安全通信行規,為跨平臺安全互聯提供了技術基礎。 功能安全通信——IEC 61508對安全功能實現過程中對數據通訊的要求在IEC 61508-2 chapter 7.4.11中對數據通訊的附加要求指出為確保通信過程所需的安全性指標(例如殘余錯誤率)而必須采用的技術和措施。這提供了兩種可能的實施方式:白色通道,黑色通道。 (引自標準 IEC 61508-2 Figure 7-Architectures for data communication) 白色通道: 實現通信過程的兩端包括兩端內部的所有接口、轉換設備和軟件都需要符合IEC61508;黑色通道: 僅兩端的設備(安全數據發送和安全數據最終接收)符合IEC61508,中間的通信過程符合IEC61784-3,中間的軟硬件不需要符合IEC61508要求。目前世界工業領域主流的,包括IEC61784-3規定的都是采用黑色通道的方式來實現。采用黑色通道實現安全通信的基本理念如下: (引自標準IEC 61784-3 Figure 5-Example model of a functional safety communication system) 由上圖可知黑色通道實現安全通信就是要設計安全通信層,按照IEC61784-3中的相關要求選擇合適的技術措施,在發送端和接收端的安全通信層的數據結構進行封裝并增加相應的應答機制。在整個通訊過程中物理層,數據鏈路層,應用層均可自行設計。通訊過程中可能會經過網關,路由等設備,這些軟硬件均可自行設計沒有特殊要求。 標準協同:構建完整的功能安全生態功能安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多個標準協同作用的結果。IEC 61784-3 作為承上啟下的核心標準,連接了基礎標準、應用標準與現場總線技術。 標準體系關系圖解(引自標準 IEC 61784-3 Figure 1-Relationships of IEC 61784-3 with other standards (machinery)) 黃色框是功能安全相關的標準,包括基礎標準IEC61508,應用標準IEC62061,ISO13849等和產品標準IEC61131-6(可編程控制器功能安全要求),IEC61496(機械安全-電敏感防護設備),IEC61800-5-2(可調速的電氣傳動系統-功能安全要求),ISO10218-1(工業機器人-功能安全要求)等三個層級。其中黃色框中 IEC 61000-6-7和IEC61326-3-1關于EMC的標準指向IEC61784-3兩者的聯系是由于通信過程中的電磁干擾導致的軟失效。藍色框是現場總線相關的標準,包括基礎的現場總線規范、安裝導則、電氣安全要求等。其中IEC62443(工業系統網絡安全標準) 指向IEC61784-3,由于IEC 62443解決“系統可信”,IEC61784-3解決“數據是否實時,可靠,確定”,兩者互補,共同保證工業系統的“可信且高效”。 功能安全認證:通往可信系統的必由之路即便技術先進,未經權威驗證的安全通信系統仍難以獲得市場信任。因此,第三方功能安全認證成為產品進入高端工業市場的“通行證”。 作為國際公認的測試、檢驗和認證機構,SGS在功能安全領域的專業能力得到了全球認可。SGS工業功能安全團隊憑借豐富的經驗通過權威的標準化評估、系統性驗證(如實時性、冗余性)及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夠顯著提升安全通信系統的可靠性與抗干擾能力,成為應對復雜電磁環境、保障工業機器人等設備安全通信的關鍵技術支撐,助力行業滿足嚴苛的功能安全與性能要求。 截至2025年,SGS 全球擁有 99,500+ 名專業人員,在 115 個國家設立 2,500+ 實驗室與分支機構,構建起強大的技術支撐網絡,持續為工業自動化、工控系統、工業芯片、軌道交通、能源電力及電梯等領域客戶提供專業“兩安”(功能安全 + 網絡安全)解決方案。 在工業4.0加速演進的今天,功能安全通信已不再是“可選項”,而是構建智能工廠、無人產線、協作機器人系統的“基礎設施”。 未來,唯有將安全通信內生于系統架構之中,才能真正實現“生產不停、安全不息”的智能制造愿景。
在新能源汽車迅猛發展的浪潮中,柔性印刷電路板(FPC)憑借其輕量化、高密度布線、優異的彎曲性能和空間適應性,已成為電池管理系統(BMS)、高壓連接、車載顯示、傳感器網絡等核心系統的“神經中樞”。然而,與消費電子相比,新能源汽車的工作環境極端嚴苛,對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呈指數級提升。因此,車規級FPC絕非普通FPC的簡單升級,而是必須通過一套極其嚴苛、標準化的“符合性認證測試”體系,才能獲得進入新能源汽車供應鏈的“通行證”。 外觀質量測試 PC應無壓傷、線路區發黃、漏銅等缺陷; 表面不允許有深度超過0.5mm的起皮、起泡和機械損傷; 接插件護套和針腳完好無損,不歪斜。 焊接強度測試 鎳片拉力測試 連接器推力測試 電氣性能 回路電阻測試 浸水測試(FPC) 機械性能 振動測試 PI膜和銅基材結合力 可靠性測試 溫濕度循環測試 短時高溫 對于FPC制造商、Tier 1供應商及整車廠而言,深刻理解并成功通過這套測試體系,不僅是滿足客戶要求的基礎,更是保障產品性能、規避召回風險、贏得市場競爭力的關鍵。
傳統風機基礎檢測常面臨諸多難題:風機基礎多為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澆筑深度深、截面尺寸大,常規檢測手段難以深入內部排查隱患;某沿海風場曾因基礎承臺內部空洞未及時發現,引發風機傾斜,維修耗時 28 天,直接經濟損失超 500 萬元;某山地風場因基礎深層裂縫,導致單臺風機停機 15 天,發電量損失約 12 萬度。這些案例表明:風機基礎的安全檢測,是風場運營的 “生命線”。在這樣的背景下,聲波散射法憑借其獨特優勢,成為風機基礎無損檢測領域的 “硬核技術”,為風場安全運營提供堅實保障。 聲波散射法:破解風機基礎檢測難題的“利器”風機基礎澆筑深度普遍在 3-5 米,安全隱患多隱藏于混凝土內部-如澆筑過程中因振搗不充分形成的局部疏松區、長期服役后因溫度應力產生的隱蔽裂縫、地質不均勻沉降導致的內部結構損傷等。這些隱患肉眼難辨,卻持續威脅風機穩定運行。。聲波散射法可有效穿透4米以上混凝土結構,依托聲波在不同介質界面的散射、反射特性,精準捕捉內部缺陷信號,準確定位。無論是基礎底部因振搗不足形成的空洞,還是樁身與承臺連接處的隱蔽裂縫,均可準確定位,清晰識別缺陷的位置、規模與形態。 四大核心優勢,重塑風機基礎檢測體驗 相較于傳統檢測方法,聲波散射法在風機基礎檢測中展現出無可替代的優勢,成為風場運維團隊的 “首選方案”: 優勢一:深層檢測,全面覆蓋基礎結構 風機基礎混凝土澆筑深度通常可達數米,且內部含有大量鋼筋、預埋件,傳統檢測手段難以穿透深層結構。聲波散射法的超聲波傳播深度可達 5 米以上,能輕松覆蓋風機基礎從表層到核心區域的全維度檢測,無論是基礎承臺的內部疏松,還是樁基與承臺連接部位的隱蔽裂縫,都能精準捕捉,徹底杜絕 “深層隱患漏判” 風險。傳統檢測方法(如鉆芯法、回彈法)在風機基礎檢測中屢屢 “碰壁”:某風場用鉆芯法檢測 20 臺風機基礎,每臺需鉆孔 3-5 個,不僅破壞基礎結構,還因取樣局限漏判 3 處深層裂縫;某運維團隊用回彈法檢測山地風場,因基礎表面碳化嚴重,數據誤差超 15%,無法精準判斷隱患。優勢二:無損檢測,零影響風場正常運營。風機基礎作為風場核心承重結構,任何破壞性檢測都可能影響其安全性。聲波散射法全程無需鉆芯、鑿孔,僅通過表面換能器采集信號,檢測完成后基礎表面無任何損傷,實現“檢測不停工、安全零影響”,尤其適合已投運風場的定期隱患排查。 優勢三:精準定位,實現隱患“可視化” 傳統檢測往往只能判斷基礎 “是否有問題”,卻難以明確隱患具體位置,給后續整改帶來極大困擾。聲波散射法搭配專業分析軟件,能生成基礎內部缺陷的 2D/3D 分布圖,通過 “云圖” 直觀呈現缺陷區域(如紅色標注正常區、藍色標注高風險區),不僅能精準定位隱患位置,還能估算缺陷尺寸,為整改方案制定提供精準數據支撐,避免盲目維修造成的成本浪費。 圖形解釋:縱坐標2.9-3.2m,水平位置1-5.5m,長4.5m,推測該低強度區為二次澆筑形成的冷縫 圖形解釋:檢測結果顯示混凝土中存在1個規模較大的低強度異常區,其位置在:縱坐標3-3.2m,水平位置6-6.9m,長0.9m。該低強度區為混凝土不密實區域 優勢四:高效便捷,適應復雜環境需求風機基礎多分布在山地、沿海、荒漠等復雜區域,檢測設備運輸、操作難度大。聲波散射法檢測設備體積小、重量輕(主機重量通常不足 5kg),單人即可攜帶操作;檢測效率高,單個基礎(如直徑 10 米的圓形承臺)僅需 2-3 小時即可完成全區域檢測,大幅縮短現場作業時間,降低人員在復雜環境中的作業風險,尤其適合大規模風場的批量檢測。 以技術守護風場安全風機基礎的安全,是風場穩定發電的 “基石”。聲波散射法以其深層檢測、無損安全、精準高效的優勢,為風機基礎檢測提供了全新解決方案,既能幫助風場在建設階段把控基礎施工質量,也能在運營階段及時排查隱蔽隱患,有效延長風機基礎使用壽命,降低運維成本。 SGS混凝土檢測優勢人員專業齊備SGS具有豐富的混凝土檢測人員儲備,包括載荷、結構評估專業工程師、多年從事混凝土行業的檢驗工程師、安裝質量管理工程師、注冊質量管理人員,可以為您解決從設計評估、生產管理、運輸安裝直至運行階段的全流程質量管理服務。技術先進SGS同時開發了低頻陣列、聲波散射等混凝土檢測方法,可實時成像,準確檢測內部缺陷、鋼筋間距,準確且直觀。各種檢測方法的綜合應用,可有效的控制混凝土塔筒質量,降低風險。業績豐富SGS混塔團隊已經為眾多國內客戶,客戶包括混塔廠家、設計單位、主機廠、業主;服務內容包括質量管理、檢測分析、失效分析等服務。 如果您有風機基礎、土建方面的疑問,請聯系SGS,我們將會給您專業的意見和服務。 關于SGS風能服務 SGS瑞士通用公證行集團 (Société Générale de Surveillance S.A)成立于1878年,以其專業、質量和誠信的頂尖標準是公認的全球基準,作為國際公認的測試,檢驗和認證機構;SGS集團的1000多個分支機構和辦事處,320個實驗室,75,000多名雇員,分布在140多個國家,構成全球性的服務網絡。SGS風能服務始于風電技術先進的歐洲,在德國設立了SGS全球風電能力中心(SGS Wind Energy Competence Centre),在中國天津投建了亞洲唯一的葉片測試中心,擁有大量的行業專家和強大的技術研發能力。依托先進的檢測手段、資深的行業經驗和全球化的服務網絡,SGS致力于為風電行業各利益相關方提供專業的檢驗、測試和認證服務。我們的服務模式包括:設備可靠性測試、設備監造、材料及零部件測試、無損檢測、施工與安裝監控、風機在役服務、失效分析、技術盡職調查、項目認證、業主工程師服務等。
在全球生物醫藥產業高速發展的背景下,蛋白類藥物憑借其精準治療的顯著優勢,已成為制藥領域增長最快的細分賽道。蛋白質藥物的穩定性至關重要,直接關系到其療效、安全性和儲存運輸。 蛋白質熱變性溫(Tm) 蛋白質的熱變性溫度(Tm)是指蛋白質在加熱過程中,發生熱變性解折疊50%時對應的溫度,是量化蛋白質穩定性的關鍵指標之一。準確測定 Tm值,對于蛋白類藥物開發、酶工程改造及理解蛋白-配體相互作用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目前,常用的蛋白質 Tm 值測定方法主要有三種:差示掃描量熱法 (DSC)、圓二色光譜法 (CD) 和差示掃描熒光法 (DSF)。DSC是深度熱力學解析金標準,尤其適合精確測量變性熱力學參數 (ΔH, ΔCp) 的基礎研究或關鍵藥物表征;DSF快速、低消耗、高通量的特點,成為早期藥物發現、條件篩選 (緩沖液、pH、配體、穩定劑)、突變體庫篩選的首選工具;CD則是分析蛋白質高級結構變化的理想選擇。 本文重點介紹圓二色光譜法(CD)測定蛋白質熱變性溫度(Tm),從而分析蛋白類藥物二級和三級結構的原理和實踐,以饗讀者。 ▉ 圓二色光譜法(CD) 圓二色光譜(Circular Dichroism,CD)是通過測量蛋白質分子對左右旋圓偏振光的吸收差異來研究蛋白質結構的技術。蛋白質的二級結構(如α-螺旋、β-折疊等)會導致分子對不同偏振光的吸收不同,這種吸收差異即為圓二色效應。利用遠紫外區(190-260nm)的光譜特征能夠快速分析出溶液中蛋白質的二級結構以及研究蛋白質的折疊和構象變化。CD通過實時監測蛋白質二級結構在升溫過程中的解折疊行為,以特征CD信號的突變為指標,信號發生顯著變化的溫度區域即對應變性過程,通過擬合可得到 Tm。其優勢在于無需標記或染色、靈敏度高,且能直接反映構象變化,是研究蛋白質穩定性的經典方法。 ● 單點變溫法 樣品先進行190~260 nm的波譜掃描,確定其 CD 信號最高或最低的波長(即變溫實驗中變化最顯著的波長) ,在該波長下進行變溫掃描實時檢測。 ● 全波長變溫法 樣品檢測中使用全波長變溫法,變溫掃描過程中檢測整個190~260 nm 波段的變化。 數據使用JASCO自帶軟件Spectra Manager進行分析。 實驗室的圓二色光譜儀為JASCO的J-1500,配備帕爾貼控溫設備以及微型水循環,升溫速度可調,溫控準確度優異,可滿足蛋白質熱變性等精密實驗需求。 案例分析 ▉ 蛋白質熱變性溫度 蛋白樣品首先優化濃度和溫度范圍等條件,然后進行熱變性實驗,根據儀器配套軟件進行熱變性分析:1)每個波長的變溫曲線,2)溫度-波長CD三維圖,3)計算出熱力學參數(Tm值)等。 圖1 CD變溫掃描曲線 圖2 蛋白質熱變性溫度(Tm) SGS實驗室在2022年受中國計量院(NIM)邀請參加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NPL)共同組織的“圓二色光譜(CD)進行小分子蛋白抗生素的熱穩定性研究”國際比對; 2024年又受邀參與中國計量院(NIM)組織的<蛋白質熱變性溫度(Tm值)的測定圓二色光譜法>團標起草和驗證工作,在相關領域積累了豐富的測試經驗。 SGS服務優勢 作為全球知名的檢驗、鑒定、測試和認證機構,SGS在生物藥領域積累了強大的技術實力,能夠為客戶提供專業的檢測服務。 SGS生命科學實驗室的運作遵循高品質標準(cGMP & ISO 17025),多次通過FDA及地方管理機構審核。擁有超過十年以上的藥品和原輔料檢測經驗。擁有專業的項目研究及測試團隊,優質的分析設備,如CE, LCQTOF, LCMS/MS, CD, GC-FID/MS, HPLC等。
官方公眾號
官方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