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巴塞羅那自治大學的研究人員在《Chemosphere》(化學圈)期刊上發表了一篇名為《Teabag - derived micro/nanoplastics (true - to - life MNPLs) as a surrogate for real - life exposure scenarios》的研究論文,揭示了一個與我們日常飲茶息息相關的驚人事實。研究發現,當我們使用茶包泡茶時,茶包竟會釋放出數億顆微 / 納米塑料,而且這些釋放出的塑料顆粒能夠被人體腸道細胞所吸收,進而有機會進入血液并擴散至全身。因此,作為消費者,了解微塑料,知其來源與危害,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是至關重要的。

微塑料的定義與來源
微塑料(Microplastics, MPs)是指直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顆粒,其概念由英國科學家Richard C. Thompson于2004年首次提出。根據來源,微塑料可分為兩類:
初級微塑料
次級微塑料
由大型塑料制品(如塑料袋、漁網)在環境中經物理風化、紫外線降解或化學腐蝕后破碎形成。這類微塑料形態多樣,包括纖維狀、碎片狀,表面多孔且比表面積大,易吸附污染物。
近年來,科學研究發現微塑料廣泛存在于水體、土壤和空氣中,并且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袋泡茶中使用的塑料茶包材料(如聚丙烯或尼龍)在熱水沖泡過程中可能會釋放微塑料顆粒,這一現象引起了公眾的關注。
微塑料的危害:從環境到人體的連鎖效應
生態毒性
微塑料可被水生生物誤食,阻塞消化道或釋放化學添加劑,導致生物死亡。
吸附重金屬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通過食物鏈富集,威脅海洋漁業資源。
人體健康風險
直接攝入:研究顯示,每人每年通過飲食和呼吸可能攝入3.9萬至12.1萬顆微塑料。人體糞便中已檢出聚乙烯(PE)、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9種塑料。
器官損傷:動物實驗表明,微塑料可引發腸道炎癥、肝臟代謝紊亂、肺纖維化及生殖系統異常。
化學毒性:微塑料可能攜帶鄰苯二甲酸酯等內分泌干擾物,增加癌癥風險。
特殊群體風險
嬰幼兒因消化系統未發育完全,更易受微塑料影響,需減少塑料制品使用。
國內外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
國際法規與標準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呼吁各國采取措施減少塑料污染,并將微塑料納入全球環境治理的重點議題。
歐盟:REACH法規附件十七,限制微塑料本身及其相關產品在歐盟范圍內的投放,從而減少微塑料對環境的污染。
美國:《無微量塑料水域法案》(Microbead-Free Waters Act of 2015)禁止銷售含有塑料微珠的個人護理產品。
中國法規與標準
《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明確要求加強塑料廢棄物管理,推動可降解替代品的研發與應用。
《“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動方案》:提出到2025年顯著減少塑料污染的目標,包括限制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使用。
《重點管控新污染物清單(2024年版)》(海南省 & 甘肅省生態環境廳):增加第15類:微塑料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雖然尚未針對微塑料制定具體限量標準,但已加強對食品包裝材料的安全性評估。
SGS的微塑料檢測能力與解決方案
作為國際公認的測試、檢驗和認證機構,SGS具備全面的微塑料檢測能力,能夠為客戶提供從原材料到成品的一站式服務。
1. 檢測范圍
2. 檢測方法
官方公眾號
官方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