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作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飲品,加之作為發源地在我國深受大家的喜愛,因為飲茶歷史悠久,還形成了一種與茶有關的文化藝術——茶道。關于茶,你知道多少? 看似干燥易于儲存的茶其實也有保質期的。
那么茶葉能保存多久?
存放時間久了的茶葉還能喝嗎?
茶葉應該如何儲存和保鮮?
今天這篇文章就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關于茶葉的保質期,以及其他的小知識。

茶葉存放久了就不能喝?
茶葉的保質期,可以理解為“最佳賞味期”。就是說超過這個期限,不代表茶就立馬變質不能喝了,而是茶葉的自然香氣會慢慢消散,口感也會變差,從風味到內含營養方方面面的質感都會大打折扣,這些都與茶葉的特性是密不可分的。
- 具有吸濕性。因為茶葉存在著許多親水性的成分,如糖類、多酚類、蛋白質等。同時茶葉組織結構又是多孔性的,所以茶葉具有很強的吸濕性。
- 具有吸附性。由于茶葉中含有棕櫚酸、稀萜類物質以及其組織結構的多孔性,茶葉具有吸收異味的性能。這樣茶葉能很快吸收其他物質的氣味并掩蓋其本身的氣味。
- 具有陳化性。茶葉的陳化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質量逐漸變差,如色澤變暗,香氣減半,滋味變談等。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氧化作用。

茶葉保存期間主要成分有哪些變化?
茶葉質地疏松多孔、內含物質豐富,在貯藏保鮮過程中易受環境中水分的影響而導致內含成分的變化,又因貯藏環境的溫度、氧氣、光照等影響而導致葉綠素降解、蛋白質水解、茶多酚氧化等,進而導致茶葉品質下降。
- 茶多酚類是構成茶葉滋味的主要化學成分,多酚類物質本身就是一種抗氧化劑,在空氣中易自發氧化而變黑。茶多酚含量占茶葉干重的18%~36%。相關研究報道大葉種綠茶在貯藏過程中,當多酚類物質下降5%時,會造成茶葉香氣、滋味及湯色品質明顯下降;而當多酚類物質下降到20%時,茶葉劣變嚴重,已經近乎失去飲用的價值。
- 氨基酸是構成綠茶茶湯鮮爽味的重要成分,但易受環境因素影響而降解和轉化, 使得茶湯失去原有的鮮爽味。研究表明,在大多數茶葉貯藏過程中,氨基酸含量變化呈波浪形起伏狀態,但其總體含量為降低趨勢。
- 葉綠素是構成綠茶外形、湯色和葉底色澤的主要色素成分。葉綠素是不穩定的色素,在水、光、溫度的作用下容易發生脫鎂反應而褐變。因此,長期貯藏的綠茶色澤會變暗變褐。
茶葉的的保鮮技術有哪些?
隨著時代的發展, 人們對茶葉的喜愛度越來越高,從而茶葉產量也不斷增加。為了滿足消費者對茶葉品質的需求,目前主要以干燥貯藏、低溫冷藏、除氧保鮮等技術結合特殊包裝材料來貯藏保鮮。
- 干燥貯藏:降低含水量是延長茶葉保鮮期以及應用于其他保鮮技術的前提和基礎。通常在茶葉的存儲中放入干燥劑,如:石灰、木炭和硅膠等,利用其吸濕性降低茶葉的含水量從而達到保鮮目的,其效果遠遠高于密封貯藏。
- 低溫冷藏:茶葉內含物的化學反應速率與溫度密切相關,冷藏對抑制氧化褐變有良好效果。名優茶的貯藏溫度通常應低于5℃。
- 除氧保鮮:氧氣是茶葉貯藏中的關鍵影響因子, 在無氧和低氧狀態下可抑制茶葉陳化。常見除氧保鮮技術可分為真空和除氧,除氧技術包括抽氣充氮—機械除氧和除氧劑—生物化學除氧。
- 包裝材料:由于茶葉的特殊性,對包裝材料有著較高的要求。茶葉包裝應具有良好的防潮、阻氧、阻光和無異味的特點,同時還要有一定的抗拉強度和良好的熱封性。鋁箔復合膜是目前茶葉小包裝材料中防潮、阻氧、保香性能最好的一種。
茶葉的儲存是一項綜合技術措施, 任何單一保鮮技術都有其優、缺點,只有將各項技術綜合運用,相互補充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一份好茶來之不易,在正確的條件下存儲,其品飲感受、養生價值以及收藏價值才能最大化。今后,茶葉儲存技術也將向低成本、高效率、操作簡單化方向發展。
本文著作權歸SGS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獲得正式授權,非商業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