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SGS消費電子產品事業部華東北區及汽車服務事業部總監呂彬偲接受《中國汽車報》專訪,分享了當下全球汽車市場準入管理與技術法規動態以及“出海”車企如何有效應對國際市場技術和貿易壁壘。

Q1: 目前國內車企出海面臨哪些技術貿易壁壘和挑戰?
A1: 海外技術壁壘不容小覷
車輛在出口海外市場,尤其是歐美高端市場之前,需要在準入環節做好全方位的準備,除了大家所熟知的強制性認證外,還有準入級別的環保法規、相關市場的技術貿易壁壘等。對于國內車企來說,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困難和挑戰,既不可盲目自信,也不容小覷海外的技術壁壘。
為增加歐盟化學工業的競爭力,同時加強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保護,2001年2月歐盟委員會就出版了《歐盟未來化學品戰略》白皮書,其中就提出了新的化學品政策,通過化學品注冊、評估、授權和限制體系,保證高水平的化學品安全和化學工業的競爭力。根據《汽車行業REACH指南(AIG)4.0》規定,新能源汽車和傳統內燃機汽車都屬于歐盟REACH法規的管轄范圍,汽車產品需符合REACH法規下的一系列合規措施要求,對我國汽車產品出口歐盟市場形成了較大阻礙。

美國也陸續出臺了系列環保法規,如《有毒物質控制法》(TSCA),涵蓋了工業化學品及其在生產和流通過程中的管理,建立了商用化學品報告、記錄、跟蹤、測試和使用限制等要求在內的一整套化學品管理制度。此外,還有廣為熟知的“加州65”法案,該法案對可能導致癌癥或生殖毒性的化學品進行管理,要求生產銷售到加州的所有產品,都需要標注潛在的危險物質或化學物質的存在。該法案逐漸成為全球環保標準之一,并在歐洲、亞洲、澳洲等許多地區得到廣泛應用。不僅如此,諸如ELV指令、回收指令、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法規、WFD指令、歐盟新電池法、GADSL等技術壁壘,給我國汽車出口增加了不少難度。
Q2: 合規是中國汽車產品出海的生命線,現階段,國內車企對合規必要性的認知程度如何?在這方面存在哪些不足和亂象?
A2: 出海車企合規意識有待加強
隨著中國汽車走出國門的腳步越來越快,國內車企對海外環保法規的認知也在逐步完善并重視。但是,這些環保法規大多數是基于健康或者環保需要而建立并要求實施的,不屬于強制性準入要求。加上汽車產品涉及到的產業鏈較長、組件材料復雜等實際情況,導致管理難度比較大。目前汽車行業普遍通過下游供應商提交CAMDS或IMDS系統填報申明的方式來管控材料中是否含有法規管控物質,但是實際填報數據中問題點還是比較多的,一方面是下游供應商對法規要求和填報系統的了解程度不一致,二是下游供應商的專業度和重視度也參差不齊,難免造成系統數據不真實或者不全面的隱患,最終給車企出口海外帶來管控風險。
另外,還有一個比較容易被忽視的問題,由于汽車相對其他產品的出口數量較少,且其大宗商品的特性,導致目前在海外被抽查監管的力度還是比較小的,由于環保法規原因導致的通報、召回、處罰等案例比較少。這種狀況導致一些出口企業存在一定的僥幸心理,對海外環保法規的管理要求相對比較松散。

Q3: 企業出口海外市場,一旦出現不合規的行為,會對于車企自身,乃至國內自主品牌帶來哪些危害和負面影響?如何看待這種不合規行為?
A3: 出海不合規誘發連鎖反應
為了符合海外市場的環保法規要求,汽車企業需要從源頭進行化學品的相關管理,履行包括識別、通報、信息傳遞、限制使用等一系列的義務。海外法規的不斷更新升級,導致國內企業的管控成本也在不斷增加,迫使企業增加管理成本,不斷改進生產工藝和原輔料質量,這大大增加了生產成本。
但是,如果一旦被發現了不合規的行為,導致的后果也是比較嚴重的。按照REACH法規的規定,違反法規的處罰措施由歐盟各成員國自己規定,一般包括產品召回、銷毀、退市、禁止進入歐盟市場、罰款甚至監禁等。從這些年歐盟的實際處罰來看,一般都是強制召回、銷毀產品,也有要求自愿召回和銷毀產品的。加上化學物質超標的產品一般只能當成危廢處理,其處理費用也是相當的高。
除了造成以上提及的經濟損失之外,其導致的后續連鎖反應也可能會相當嚴重。一旦被歐盟某成員國通報處罰,極可能導致其他成員國相繼加強監管力度,甚至是有針對性的展開執法行動。
因此,一旦出現不合格行為,除了影響本企業的品牌形象、出口布局等外,對其他中國自主品牌汽車走出去的步伐都可能產生連鎖負面影響。所以,關鍵還是要從產品開發階段就加強管理,確保產品中的化學品都能合規。

Q4: 面臨海外市場越來越嚴格的法規和標準,國內車企乃至整個汽車產業鏈該如何更好地應對挑戰,避免出現在法規上“裸奔”出口海外?
A4: 從產品開發階段就做好應對管理
針對海外環保法規的各種義務要求,汽車整車以及零部件企業要從產品開發階段就做好應對管理,建議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 企業需要建立內部法規跟蹤機制,及時了解國外法規最新制修訂進展,如歐盟REACH法規、ELV法規、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法規等的更新情況,關注國外執行機構通報情況等,避免因管控物質更新跟進不及時而導致的違規風險。
■ 建立企業內部的環保法規管理保障體系,如綠色物品采購、化學管理手冊等綠色采購體系,將法規管控要求逐級貫穿至產品的設計開發、物料認證、供應鏈開發與管理、采購過程、外包過程、制造、檢驗、產品標識與追溯過程控制、變更管理等關鍵過程,降低產品風險。
■ 汽車有害物質相關法規管控有害物質數量眾多,各種法規清單中涉及的物質上千。建議汽車企業創建自身高風險數據庫,識別各類材料中的高風險物質,通過適當的判定規則確定零件風險等級,對不同風險等級的零件開展分級管理,實現有害物質精準管控,提高管控效率,降低管控成本。
■ 通過對內部員工及供應鏈進行相關法規培訓,幫助其了解相關要求,培養法規意識及能力建設,提高工作效率。
■ 建議企業定期開展摸底自查,能及早發現風險項并及早整改,加強有害物質生產一致性控制,確保產品持續符合性。

Q5: 對于中國自主品牌更好地出海,有何建議?貴公司如何助力企業出海?
A5: 全面提升法規管控意識
近年來, 海外市場對出口產品的關注重點從物理指標問題向化學物質限量超標傾斜,因各種化學物質超標導致的召回比例呈上升趨勢,化學物質限量已然成為通報召回“焦點”。歐盟針對化學物質限量的“清單”也在不斷擴充,覆蓋面更加廣泛。各類法規的施行,將進一步加重中國汽車產品等出口產業的壓力。因而,國內制造商在強化質量管理、嚴把產品安全等方面已經采取了不少措施,做了不少工作,但在及時跟進法規最新動向、從源頭上全面加強管理、積極主動規避貿易風險等方面,仍需繼續努力。
面對日益嚴格的出口要求,SGS積極與汽車各行業組織合作,助力“中國制造”有效規避風險,促進汽車行業綠色健康發展。SGS可以為企業量身定做合規方案,包括方案定制、檢驗測試、數據庫驗證、出口認證等環節,結合內部數據庫為企業驗證下游供應商自行上報的數據結果,提前排除超標風險。同時還可以通過各種法規培訓服務,提升企業及下游供應鏈的法規管控意識,助力開拓海外市場。

官方公眾號
官方小程序